那是手工挂号。
我们刚刚经历了一场电话114、北京市预约挂号平台和114微信同时进行的抢号之战。大战历经三天,以小胜告终。
听我慢慢道来。
因为眼底黄斑水肿找不到原因,治疗无从下手,需要做一个眼底血管造影。结果出来后发现是葡萄膜炎。眼科认为这是免疫系统的问题,需要检查免疫系统。眼科医生说,我们同仁的免疫内科也很好,而协和免疫内科比我们更好,建议你去协和检查。协和医院离得不远,心想这不是什么难事,就电话114预约。114挂号平台说最近一周内的号已全满,每天早上八点半放号,可以预约到下周这一天的号。
这是12月11日(周二)的事。
翌日早晨,8:22,离8:30还差8分钟,我开始打114。114服务员说:好,你排队吧,你现在排在协和医院挂号队伍的264号。在等待协和排队挂号的同时,我又打开北京114微信。一看,两个专家全都约满了,普通号也要通过打114电话预约,那就等着已接通的电话吧。等到了我这个264号,被告知:所有号已经全部约满,你要再约就得明天(周四)早上8:30,约下周四的号。我说我已经是提前8分钟打电话了,还排到264号,那我应该几点打电话呢?114接线员告诉我:你什么时候开始打电话都可以,凌晨打电话都可以。只要电话不挂,你就可以排
上协和挂号的队,等待8:30放号。我心想我凌晨打电话,我的电话开着几个小时等待八点半放号,我有毛病啊。但我还是在头天把手机百分之百充满电,第二天早晨5:59开始打电话。114服务员告诉我:好,现在你排到协和医院预约挂号队伍的194号。然后,《献给爱丽丝》音乐响起,反复播放。过一会就会有个语音说:“正是繁忙时段,您可以在114微信挂号平台预约挂号。”好,我把另一个手机上的114微信也打开,让老伴在手机上操作预约挂号。
这是114微信的封面。看到没:挂号要使出“洪荒之力”,地球人都知道。
而,这114微信预约真的很省力吗?
在打开手机微信114的同时,我把电脑打开,点开北京市挂号平台
这几项我要同步进行:等待114排在协和的194号的同时,在电脑预约平台和手机微信上预约。
八点半。
电脑——电脑上的挂号平台根本就不往下进行,不往下走。一般医院应该是一步一步往下走,而这协和免疫科怎么点击它都不往下进行。刹那间,“上午”一栏出来俩字:“约满”。“下午”一栏也不往下进行。我想,可能电脑上也在排队呢,而且,大拥堵。114微信——一打开,眼睁睁看着两个专家号瞬间“约满”,其他的那些普通号要求“电话预约”。就是说,只有打114。我重新又打了一次114,又重新排队——两个114电话同时在哇哇响着《献给爱丽丝》。
终于,5:59接通、排上协和预约号队伍的114开始接我的电话了:“20号上午的普通号还有一个,你要不要?”
我说要。
这样,我们三条道路同时进行,在手机整整响了2小时34分钟后,协和医院预约挂号队伍的第196号排上了——我预约上了协和医院免疫内科仅剩的最后一个普通号。北京市政府常说“智慧北京”,意思是要使北京人的生活智能化。可是黄河以北和东北地区疑难病症患者,需要到北京顶级医院挂号就诊时,挂号微信和预约挂号平台的智慧一点都没有了,患者再智慧也派不上用场——患者多啊,自动化机器接待不过来。
我想,我们现在在不停地学习新的知识和能力,所以能够掌握这个中国式的现代化医院预约“抢号”。那些不会使用电脑和智能手机的老人家们,要是碰到这阵势那可真是挺困难的。肯定挂不上号,不都傻了眼?
曾有远方的患癌伙伴告诉我:“幸亏有号贩子党啊,我高价挂号看上了北京的专家!否则,我怎么办?”
在病患多、专家少的现状下,给您支几招,以利于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:
1、专家建议,由于专家号资源非常稀缺,患者在挂这种号就诊之前,最好能够把一些基础检查提前在别的医院做了。
2、看病前,一定要将必须材料准备齐全:比如医保卡,病历以及在各大医院做过的CT,B超等所有检查材料和报告单,并将材料与无关单据(比如收费单或等非检查单据)分开,收拾整齐。
3、不要用网上看来一知半解的知识事先给自己妄下诊断,要相信医生给出的专业诊断结果。
4、检查或诊疗期间,不要漫无边际地和医生说闲话、废话,也不要答非所问,干扰正常问诊,而应该医生问什么答什么,简明扼要。
5、充分尊重和信任医生。不同的医生有时会有不同的看病思路,拿着甲医生的看病方式去质问乙医生,类似这样的“考医生”很不礼貌,于看病没有意义。
6、还有一点非常重要,医生不是万能的,战场上有常胜将军,但在现实的医疗行为中,没有“常胜医生”。由于医疗水平、患者体质差异和临床上的不确定性,病人得到的治疗效果差异很大,有些疾病难以治愈,有些疾病还是无解,所以,咱们来看病时,要有心里准备.
《消费主张》记者几天采访下来,感觉是,医生不易,患者更不易。病人千里进京求医,目的是得到更好的治疗,解除病痛折磨,心情特别可以理解;医生呢,出一次门诊需要看几十个病人,有时忙得水都顾不上喝一口,在那么几分钟里,准确地诊断疾病,也是一个考验。所以呢,患者和家属要在充分尊重和信任医生的前提下,与医生、护士紧密配合、共同合作,这样,才能有机会战胜疾病,恢复健康。